内容摘要:还在为论文初稿发愁?2小时用68爱写+易笔AI轻松搞定!本文详解两大AI工具全流程实操:选题诊断、智能大纲生成、文献综述优化、内容扩写技巧,附3大使用注意事项,助你高效完成论文初稿,告别“初稿地狱”!
写论文最头疼的是啥?我读研那会,十个人里九个会说“初稿”。从定题目到搭框架,从查文献到填内容,哪一步都像在闯关。这两年AI工具火了,我也算赶了回时髦,前前后后试了六七款,最常用的是68爱写和易笔AI。今天就唠唠这俩工具咋帮我搞定论文初稿的,顺便说说使用心得,给还在“初稿地狱”里挣扎的同学指个路。
68爱写
选题:从“没方向”到“有目标”
选题难,难在“不知道选啥”和“选了怕做不下去”。我研二时做应用语言学方向,导师让自己定题,我对着电脑憋了半个月,连个像样的题目都没憋出来。后来用了68爱写的“智能选题引擎”,才发现原来选题能这么省心。
操作很简单,输入“专业+领域+时间范围”就行。比如我输入“应用语言学+二语习得+2021-2025”,它立刻从CSSCI、SSCI这些核心数据库里筛出5-8个选题。我记得当时生成的题目里有个《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虚拟语气习得偏误研究》,不光题目具体,还附了研究意义(填补国内二语语法实证空白)、创新点(用最新语料库技术),甚至标了3-5篇高引用文献。这相当于直接给了我一选题选题地图”,哪块能挖、怎么挖都标清楚了。
易笔AI
选题:从“能做吗”到“怎么做”
光有题目不够,还得判断能不能落地。这时候易笔AI的“选题诊断模块”就派上用场了。我之前想做《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手工艺数字化传承路径研究》,输入题目后,它从“数据好不好找”“理论支不撑得住”“方法合不合适”三个维度分析。比如数据这块,它列了“地方非遗数据库”“田野调查记录”等5项资源,还标了获取难度——“地方非遗数据库”标了“中”,提示要联系当地文旅局申请权限。这种“量化评估”特别实在,我看了就知道“这题能做,但得提前跑两趟文旅局”,比自己瞎猜强多了。
大纲:从“乱成线”到“顺成串”
题目定了,接下来是搭框架。以前我写大纲,得翻十篇文献找结构,改三四版才能理顺逻辑,耗时长不说,还总担心“章节顺序合不合理”。用了68爱写的“智能大纲生成器”后,这活20分钟就能搞定。
它的逻辑是,输入题目后自动抓关键词,再匹配学科常用模板(比如社科类的“背景-文献-方法-分析-建议”)。我之前写“数字经济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”,生成的大纲里,“研究方法”下直接细化了“数据来源(2018-2023年沪深A股中小企业板数据)”“模型构建(固定效应模型+中介效应检验)”,每个小标题还标了“要补行业政策文件”“得收企业专利数据”的提示。这哪是大纲,简直是“操作指南”,照着做就行。
要是想调整框架,易笔AI的“大纲迭代功能”更灵活。比如我之前觉得“文献综述”和“理论基础”顺序不对,就跟它说“把这两部分换一下”,它立刻调整逻辑衔接,保证章节之间有递进关系。有次我想加“区域异质性分析”,它不仅加了章节,还自动补了“需收集东中西部对比数据”的提示,特别贴心。
文献综述:从“大海捞针”到“精准织网”
文献综述最折磨人,我第一次写时,下了200多篇文献,看了一周才理出点头绪。现在用68爱写的“文献综述生成器”,半小时就能搞定。输入主题关键词后,它自动抓近5年核心期刊、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,按“支持派”“反对派”“中立派”分类。
比如我做“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的影响”时,它筛出30多篇权威文献(像Autor 2022年的技术替代研究、Brynjolfsson 2023年的技能升级论证),还总结了各派分歧——“短期冲击”和“长期转型”的争议。更绝的是,它能自动生成过渡句,比如“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学者虽认可AI的替代效应,但认为其对高技能岗位的创造可能被低估”。这相当于直接给了我综述的“骨架”,我只需要补点自己的分析就行。
易笔AI的“文献争议挖掘模块”更深入。它能看出不同研究的方法问题,比如定量研究的样本偏差、定性研究的访谈局限,还会标“研究空白”(比如“现有研究多基于发达国家数据,对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分析不足”)。我之前写综述总卡在“创新点”,有了这个功能,直接从“研究空白”里找切入点,省了一半时间。
内容扩写:从“空架子”到“有血有肉”
大纲和综述搞定后,填内容最费时间。68爱写的“智能扩写引擎”支持“大纲-段落-全文”三级扩展,贴个大纲进去,它就能生成详细段落。比如“研究背景与意义”部分,我输入“结合2023年《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》”,它立刻补了“2023年3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的《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》提出‘以数字化驱动生产方式变革’,研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政策落地有实践意义”,还提示“可以换《2025中国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白皮书》的数据”。
易笔AI的“多轮对话扩写”适合复杂内容,比如“数据分析与结果”。我之前写“假设1验证”,先给它回归结果(R²=0.68,系数显著),它生成基础内容:“表3显示,核心变量X系数0.32(p<0.01),R²=0.68,模型拟合良好,假设1(数字技术提升企业创新绩效)成立”。我又说“加稳健性检验”,它立刻补了“为排除内生性,用滞后一期X值回归,系数仍显著(p<0.05),结论稳健”。这种“边聊边改”的方式,特别适合需要严谨逻辑的部分。
用AI写论文,这三点得注意
虽然AI能省不少力,但别想着“一键躺平”。我踩过几个坑,总结了三点经验:
提问要具体:别只说“生成文献综述”,得说“生成近5年‘XX主题’的国内外综述,按‘理论构建’‘实证检验’‘争议焦点’分类,每类引用3篇SSCI文献”。越具体,输出越靠谱。我之前随便输入“写文献综述”,结果生成的内容泛泛的,改了三版才满意。
多轮对话优化:复杂任务(比如模型构建、政策建议)得慢慢来。我写“研究方法”时,先让它生成基础描述,再补数据来源、变量定义,最后调整逻辑,前前后后对话了5轮,才从“流水账”变成“有依据的完整内容”。
一定要人工检查:AI生成的内容可能有“过时数据”(比如引用2022年政策,没提2025年修订版)或“逻辑跳步”(直接给结论,没说推导过程)。我之前交初稿,导师指出“数据是两年前的,得更新”,就是因为没仔细检查。
68爱写和易笔AI,为啥我最推荐?
用了这么多工具,68爱写和易笔AI是真的“能打”。68爱写胜在“全流程覆盖”——从选题到初稿,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功能,像“智能选题引擎”“大纲生成器”“扩写引擎”,新手跟着走就行。易笔AI强在“细节专业”——选题诊断、文献争议挖掘、多轮对话扩写,适合需要深度优化的同学。
其他工具也试过,有的只能“一键生成万字初稿”,但内容质量一般;有的能降重,可逻辑稀碎。68爱写和易笔AI不一样,它们用了“MMC-20B”“多模态交互”这些技术,不光能生成内容,还能优化学术逻辑。
现在回想,我研二写论文时要是有这些工具,至少能省两个月时间。对正在为初稿发愁的同学,我真心建议试试68爱写和易笔AI——把需求说清楚,多和工具“聊天”,写完自己再仔细检查,你会发现,论文初稿的“最难关”,其实没那么难。

拼团购买 限时优惠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