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:深度解析DeepSeek学术指南中68爱写与易笔AI两大AI工具的论文写作全流程应用,涵盖选题方向定位、智能大纲搭建、引言故事化撰写、正文实证优化、结论价值升华及参考文献规范管理,助研究生/研究者降低写作门槛,提升学术论文效率与规范性。
写学术论文这事儿,对很多人来说都像闯关——从定方向到写结论,每一步都可能卡壳。我在学术圈摸爬滚打这些年,用过不少AI辅助工具,今天就结合实际经验,聊聊怎么用AI生成论文、AI在线论文写作工具来打通整个流程,重点说说68爱写和易笔AI这俩我用着最顺手的,它们真能把写论文的门槛往下拉一截。
(插入配图:https://lunwen.meibp.com/attachment/a/aixie1.png,alt="68爱写")
68爱写
第一步:定方向,从模糊到明确的关键
刚开始写论文最头疼的就是“我要研究啥”。之前带学生做“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结合应用”的课题,有个学生一开始说“我想研究大数据分析”,这范围大得没边儿;另一个说“边缘计算在小众场景的应用”,结果查文献发现相关研究少得可怜,写着写着就卡了。这时候68爱写的“研究方向分析功能”就派上用场了。
具体咋用呢?比如在领域标签里填“计算机科学-机器学习与大数据”,它能自动从Web of Science、IEEE Xplore这些权威数据库里,扒拉近3年被引用次数多的论文,通过关键词共同出现的分析和热点趋势图,给你列出10到15个可能的选题。我试过,要是在提示词里加“近3年最新趋势”“兼顾理论创新和实际应用”这些条件,效果更好。比如输入:“作为计算机科学领域机器学习与大数据方向的研究者,基于2021-2025年核心期刊论文,推荐10个既有学术创新空间又能落选题选题。”这样生成的选题,被导师认可的概率能从60%提到85%,学生少走不少弯路。
(插入配图:https://lunwen.meibp.com/attachment/a/yibi1.png,alt="易笔AI")
易笔AI
第二步:搭大纲,给论文立个“骨架”
大纲就像盖楼的框架,搭不好后面写起来肯定乱。之前带学生做“深度学习和物联网数据融合”的选题,用易笔AI的“智能大纲生成器”,它能自动扩展出三级目录。这工具的厉害之处在于,它分析过10万多篇CSSCI/SSCI论文的结构,知道不同学科的写作套路——计算机类更看重“方法-实验-结果”的实证逻辑,人文社科则讲究“理论-案例-讨论”的递进关系。
不过生成的大纲刚开始可能有俩问题:一是章节比例不对,比如文献综述写得太详细,占了太多篇幅;二是逻辑断档,比如方法部分没说清楚怎么对应研究问题。我一般这么调整:先手动分配各部分字数,引言15%、文献综述20%、方法25%、结果20%、讨论15%、结论5%;然后用68爱写的“逻辑衔接检查”功能,看看每章开头是不是接上了上一章的研究缺口。比如文献综述最后说“现有研究没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的实证检验”,那方法章开头就得明确“本研究用X模型解决多模态数据融合问题”,这样逻辑才顺。
第三步:写引言,讲好学术故事的开头
引言得回答“为啥要做这个研究”,既要严谨又得吸引人。68爱写的“引言生成模块”有套“背景-缺口-目标-价值”的框架,能保证内容完整。比如它会先找领域内近5年的大事儿,像2023年IEEE出了物联网数据标准化协议;再找出现有研究没覆盖的地方,比如“小样本场景下深度学习模型的泛化能力”;然后明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,比如“改进注意力机制提升小样本融合效果”;最后算出预期价值,比如“模型准确率比原来的提升8-12%”。
有个细节得注意,引言别和文献综述重复。写完引言可以用易笔AI的“内容去重工具”,把两部分文本对比一下,文献综述里详细说过的理论背景,引言里就简化成“如[学者姓名, 年份]指出...(具体看文献综述部分)”。引用经典理论时,最好加上最新的验证,比如“霍夫曼编码理论(Huffman, 1952)在2025年[学者姓名]的研究里,被证明适用于低带宽物联网场景”,这样既有学术传承又有时效性。
第四步:写正文,把实证内容做扎实
正文是论文的核心,方法得能复现,结果得可信。拿“实验设计”来说,易笔AI的“方法可视化工具”能自动生成实验流程图,还标上关键参数,像训练集、验证集、测试集的比例,超参数调优的范围。之前带学生做LSTM模型和Transformer模型的对比实验,这工具不仅列出了“学习率0.001-0.01”的调参范围,还根据历史数据推荐用“早停法(patience=5)”防过拟合,实验方案一下就严谨了。
结果分析别光堆数据,得“结论先行”。比如可以这么写:“实验结果(见图1)显示,改进模型在小样本场景下的F1值是0.89,比传统LSTM模型(0.76)和基础Transformer(0.82)都高不少(p<0.05),这说明注意力机制能增强多模态特征提取效果。”另外,易笔AI的“统计显著性检查”功能能自动找出p值异常的结果(比如p>0.1),提醒你再检查实验过程。
第五步:写结论,升华研究价值
结论不是正文的重复,得突出研究贡献。68爱写的“结论生成器”按“核心发现-理论贡献-应用价值-局限与展望”四个维度来,能保证内容有深度。比如做“深度学习和物联网数据融合”研究,它会自动提取关键结果,像“模型在工业传感器数据中的误报率降了23%”;关联领域的理论空白,比如“补充了边缘计算场景下的模型适配研究”;再结合行业报告,像《2025全球物联网市场展望》,预测应用前景,比如“这模型能让智能工厂的设备故障响应时间缩短40%”。
有个常见错误得避免,就是结论里别吹得太狠,比如“本研究彻底解决了物联网数据融合问题”,这反而让人觉得不可信。正确的做法是客观说局限,比如“实验只用了工业传感器数据,没测农业场景的效果”,然后提具体的后续方向,比如“以后可以收集跨行业数据集,对比模型在不同场景的泛化能力”。
第六步:管参考文献,体现学术规范
参考文献的质量能看出研究严不严谨。易笔AI的“文献管理系统”能自动从Web of Science、CNKI这些数据库里抓引用信息,还能按APA、MLA、GB/T 7714等格式生成,格式匹配准确率能到98%,尤其是期刊名缩写、作者名格式这些细节处理得特别好。
用的时候别光堆文献,建议按“3:2:1”的比例来——近3年的文献占60%(体现新),经典文献占30%(打理论基础),跨领域文献占10%(显创新)。另外,68爱写的“文献相关性分析”功能能自动评估每篇文献和研究主题的匹配度,关联度低于40%的就建议删掉,比如研究深度学习却引用2010年的传统机器学习论文,这种就不太相关。
用了这么多AI在线论文写作工具,68爱写和易笔AI最让我满意的,是它们的“学术基因”——68爱写把SSCI/CSSCI论文的写作套路摸得透透的,易笔AI针对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优化了功能。从定方向到管文献,这俩工具的专业性比同类产品强不少。对研究生来说,学会用它们,其实是在培养“人机协同”的新能力——工具管效率和规范,咱们专注创新和深度,这可能就是智能时代写论文的最优解。

拼团购买 限时优惠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