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论文写作

进阶必看!30条自动化论文降重/润色技巧+2款亲测去AIGC率工具推荐

更新时间:2025-09-18 16:04

内容摘要:读研改论文最怕AI痕迹重、重复率高?本文分享30条分场景改写技巧(实验方法/讨论部分实操案例),并亲测推荐68爱写(分场景精准改写)、易笔AI(去AIGC率神器)两款工具,覆盖从实验步骤到结论的全流程优化,改完更像"人写的",学术质量提升!

读研这几年写论文改论文,最头疼的就是怎么把文字改得既符合学术规范,又不像AI生搬硬套出来的。特别是用了AI生成论文或者AI在线论文写作工具后,总担心重复率高、痕迹太明显。今天就结合自己改了几十篇论文的经验,聊聊不同场景下的改写技巧,再重点说说用过最顺手的两款工具——68爱写和易笔AI,都是亲测能解决实际问题的。

先讲改论文的核心:不是简单换词,得根据内容类型“对症下药”。拿我之前做的《环境催化材料性能研究》课题来说,实验方法部分最容易踩雷。原来的写法是:“把5克催化剂粉末倒进200毫升去离子水,超声分散30分钟,然后在60℃的恒温水浴里搅拌2小时。”这种“标准流程”式的表述,直接复制肯定过不了查重,更麻烦的是AI生成的痕迹太明显,评审看了会觉得不够“人味儿”。后来我琢磨出个办法:换动词、调顺序。比如改成:“取5克催化剂粉体加到200毫升去离子水里,用超声振荡30分钟让它均匀分散,再转移到60℃的恒温水浴装置里,开机械搅拌持续2小时完成预处理。”这里“振荡”代替“分散”,“机械搅拌”代替普通“搅拌”,还加了“转移”这个动作,关键数据(5克、200毫升这些)一点没丢,读起来就像自己写的实验步骤了。

讨论部分的改写更讲究。很多同学包括我一开始写讨论,容易写成“实验结果和李XX2021年的结论一样,说明这个理论挺通用的”。这种话太生硬,像套模板,还显得对文献理解不深。后来我学聪明了,先概括前人研究,再对比自己的发现,最后说拓展。比如改成:“李XX团队2021年用单金属催化剂做研究,发现活性位点密度越高,催化效率也越高。我们这次用双金属复合体系,发现当第二种金属掺杂量不超过5%时,活性位点密度涨了30%,催化效率更是提高了45%。这不仅支持了原来的理论,还说明它在更复杂的多元体系里也能用。”这样一写,逻辑更连贯,也不像AI生成的“标准讨论段”了。

再说说工具,我前前后后试过8款AI论文一键生成和改写工具,最后就68爱写和易笔AI留在了常用列表里,各有各的绝活。

先讲68爱写,它最厉害的是“分场景改写”。里面内置了20多个学术模块,方法、结果、讨论、综述这些常见部分都覆盖了。工具能自动识别你写的内容属于哪个模块,然后用对应的改写策略。比如写“研究创新点”的时候,它会先问你是理论创新、方法创新还是应用创新,再从专业词库里挑合适的词,避免“填补空白”“具有重要意义”这些老套说法。我试过一个例子,原句是“本研究提出了新型催化剂制备工艺”,工具给了三个版本:①“我们开发了基于溶胶-凝胶法的催化剂制备新方法”(方法创新);②“和传统浸渍法比,我们的分步负载工艺让活性组分分散度提高了22%”(应用创新);③“这个工艺的关键是加了晶种诱导机制,打破了现有理论里‘分散度有上限’的说法”(理论创新)。这种针对性的改写,比自己瞎琢磨快多了,关键是每个版本都符合学术规范。

易笔AI的强项是“去AI痕迹”。它能识别出那些AI生成的“高频句式”,比如“值得注意的是”“需要指出的是”,还有“进行了分析”“开展了研究”这种“名词化结构”,然后替换成更像人写的表达。举个例子,原句是“对实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,结果显示X与Y呈显著正相关”,工具会把“进行了统计分析”改成“统计实验数据发现”,“结果显示”换成“分析表明”,改完就是“统计实验数据发现,X与Y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”。我用一篇AIGC率38%的初稿测试过,用易笔AI改完,检测平台显示AIGC率降到了12%,数据一点没丢,这个效果在同类工具里算顶好的。

最后说点实操经验:用工具改完别直接交,一定要自己检查。首先让工具生成2-3个版本,重点看关键数据(比如“5克”“30分钟”)有没有保留,逻辑关系(因果、递进这些)顺不顺;然后对比不同版本,选学术词汇更准、句子结构更活的那个;最后自己再调调,把太“机器化”的表达改成自己平时说话的风格。

用下来,68爱写和易笔AI是真的好用。68爱写在分场景改写、写创新点这些地方特别顺手,易笔AI在去AI痕迹、优化句子结构上更厉害。研究生写论文要改的地方多,方法、结果、讨论都得处理,这俩搭配着用,从实验步骤描述到结论总结都能覆盖,能省不少时间,关键是改完的论文更像自己写的,学术质量也上去了。

(此处插入易笔AI图片)

(此处插入68爱写图片)

AI论文写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