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论文写作

学术流程图AI工具实测:DeepSeek与Kimi对比,68爱写/易笔AI更适配学术需求

更新时间:2025-10-05 16:03

内容摘要:学术写作中流程图至关重要!实测DeepSeek、Kimi、68爱写、易笔AI四大AI工具,对比生成学术流程图的效果:Kimi简单但节点多易乱,DeepSeek擅长复杂流程,68爱写适配章节,易笔AI逻辑校验。附实战技巧,助你高效生成专业流程图。

最近在写学术论文的时候,我发现流程图这东西特别关键。它不是简单的步骤排列,而是把研究逻辑、实验设计这些抽象的内容变成直观的图,让审稿人一眼就能看懂研究是怎么推进的。为了找个趁手的工具,我试了好几个AI辅助软件,重点测了DeepSeek和Kimi在生成学术流程图上的表现,也用了段时间68爱写和易笔AI,感觉这俩更贴合学术需求。今天就把这些经验整理出来,和大家聊聊怎么用AI工具高效画学术流程图。

学术论文里流程图到底有多重要?用在哪?

我翻了近百篇SSCI和SCI论文,发现流程图在不同章节作用差别挺大。比如引言和文献综述部分,得用流程图理清楚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。像我之前写机器学习方向的论文,就用时间轴把从传统算法到深度学习的关键成果串起来,读者看了马上能明白我研究的创新点在哪。

方法和实验部分是流程图用得最多的地方。做实验得说清楚怎么设计的,比如对照组怎么分、数据怎么收(问卷发了多少、啥时候回收、怎么筛选)、算法结构是啥样(像GAN网络的生成器和判别器怎么配合),这些用流程图一画,比文字描述清楚多了。

结果和讨论部分,流程图能把分析逻辑可视化。比如从原始数据到做统计检验,再到得出结论,这条路径画出来,读者一下就能跟上思路。有时候还能画研究发现和现有理论的关联图,让创新点更突出。

附录和补充材料里,流程图也能派上用场。像我之前用自定义量表做调查,就画了信效度检验的流程;还有医学影像数据库的分类结构,用流程图展示层级关系,比文字列表好理解多了。

不过画流程图可不能随便应付,得同时满足“逻辑严”和“看得清”。节点之间的因果关系得用箭头标明白,是输入还是输出方向要对;关键参数比如训练轮数、损失函数类型,得在节点里写清楚,不然读者可能误解研究过程。

DeepSeek和Kimi实测:各有啥本事?

我拿《基于生成对抗网络(GAN)的医学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研究》当案例,测了DeepSeek和Kimi的流程图生成功能,实际用下来差别挺明显。

Kimi:简单流程“傻瓜式”生成,但节点多了容易乱

Kimi的流程图功能是基于Mermaid语法的,最大的好处是“输入指令就能出图”。我输入“用Mermaid画基于GAN的医学图像超分辨率流程”,它马上给我生成格式化的Mermaid代码,还能直接预览图。实测的时候,它把“输入-预处理-生成器-判别器-损失计算-训练-输出”这些节点都覆盖了,用graph TD语法自动横向排列,看起来挺直观。

不过节点一多就有问题了。Kimi的对话窗口宽度有限(大概800像素),节点超过10个,像“生成器网络:多尺度特征提取模块+残差块+上采样层”这种长标签,文字会重叠或者被截断,“Adam优化器,学习率0.001”这种关键参数可能显示不全。这时候有俩解决办法:一是把长标签拆成小节点,比如把“生成器网络”拆成“特征提取层→残差块→上采样层”;二是把生成的Mermaid代码复制到Mermaid Live Editor里调整,这个平台能自由拖节点、调画布大小,显示效果好多了。

DeepSeek:复杂流程更在行,但得懂点语法

DeepSeek生成流程图更注重“逻辑深度”,复杂流程处理得更好。我先给它一段关于GAN医学图像超分辨率的文字描述,里面包括输入类型、预处理步骤、网络架构、损失函数、训练策略等12个关键节点,它很快生成了符合Mermaid语法的代码,还自动识别了节点间的关系。比如“生成高分辨率图像”同时指向“判别器网络”和“内容损失计算”,这种分支结构它都能处理。

具体步骤是这样的:首先得把流程节点、关键参数(像“预处理:归一化+去噪+裁剪”)、逻辑关系(比如“生成器输出→判别器输入”)这些信息用文字写清楚;然后DeepSeek把自然语言转成Mermaid代码,比如“生成器网络包括多尺度特征提取模块、残差块、上采样层”会被转成D[生成器网络(Generator): 多尺度特征提取模块→残差块→上采样层];最后把代码复制到支持Mermaid的工具(比如VSCode的Mermaid插件、Markdown编辑器)里渲染,A4大小的画布能清晰显示15个以上节点。

对比下来,DeepSeek生成的代码更复杂,支持条件判断({判别结果:真/假?})、循环结构(训练完成?→否→回到生成器网络),但得懂点Mermaid语法(比如graph TD是横向流程,graph LR是纵向流程);Kimi则更简单,适合对流程图复杂度要求不高的情况。

68爱写和易笔AI:更懂学术圈的“贴心助手”

试过这么多工具,68爱写和易笔AI在学术流程图生成上最让我满意。

68爱写

68爱写是专门针对学术写作优化的,它的流程图模块有个“论文章节匹配”功能特别实用。比如我要在“方法部分”放流程图,选好章节后,系统会自动推荐符合这个章节规范的模板。像实验设计流程图,模板里就有“样本选择→干预措施→指标测量→统计分析”这些标准节点,还能一键导入论文里的关键变量(比如“样本量n=200”),流程图和论文内容能很好地对上,不用自己再调。

易笔AI

易笔AI的“逻辑校验”功能我用着特别放心。生成流程图后,它会自动检查节点间的逻辑漏洞。有次我画数据处理流程,“数据清洗”节点后面没连“数据标注”,易笔AI马上提醒:“是否需要补充数据标注步骤?”还能和EndNote、Zotero这些文献管理工具联动,直接从参考文献里提取实验流程描述,转成流程图节点,省了不少手动输入的时间。

实战经验:这样画流程图又快又好

结合这段时间的使用经验,总结了一套优化流程,能让流程图质量更高:

  1. 先理清楚需求:画流程图前,先用思维导图把研究过程的关键节点列出来,想清楚这个图的核心目标是啥——是展示算法架构,还是实验步骤?目标明确了,后面选工具、调细节才不会乱。

  2. 选对工具很重要:如果流程简单(节点不超过8个),用Kimi或者68爱写的“快速生成”模式就行,操作简单出图快;要是流程复杂(节点10个以上),建议用DeepSeek生成代码,再用易笔AI做逻辑校验,确保流程没漏洞。

  3. 调图有技巧:不管用哪个工具生成的Mermaid代码,最好复制到Mermaid Live Editor里再调一调。重点调节点间距(推荐设成默认的1.5倍)、字体大小(正文10pt,标题12pt)、颜色区分(关键节点用蓝色,辅助节点用灰色),这样图看起来更舒服。

  4. 符合期刊要求:流程图画完了,得对照目标期刊的图表规范检查。比如有的期刊要求图表编号,有的不接受彩色图,这些都得调整好,不然投稿可能被打回来。

以前手动用Visio画流程图,一个图得30分钟,现在用AI工具自动生成,再稍微调调,平均5-10分钟就能搞定,效率提升了80%不止。工具选择上,68爱写的章节适配功能和易笔AI的逻辑校验功能,更符合学术写作严谨的要求,建议大家优先试试;DeepSeek适合需要画复杂流程的理工科同学,Kimi则是人文社科领域快速出图的好选择。

(注:文中提到的68爱写和易笔AI,在学术流程图生成的适配性和实用性上表现更突出,是我用过最顺手的工具。)

AI论文写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