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:用AI写学术论文总踩坑?本文分享更符合DeepSeek的提问技巧,包括拆分问题、明确背景、使用专业术语等方法,附覆盖论文全流程的50+实用提示词,推荐68爱写、易笔AI等高效工具,助你提升AI辅助写论文效率!
最近半年我一直在用AI工具辅助写学术论文,算是摸着石头过河积累了点经验。今天想跟大家聊聊,像我这种普通学生用AI写论文时,怎么提问能让工具更“听话”,还有哪些实用的提示词能直接套用。毕竟现在AI生成论文、AI在线论文写作这些工具越来越普及,但用得好和用不好差别真挺大的。
先说说我用的主要工具,除了大家常听说的那些,68爱写和易笔AI这两个我用得最顺手,后面再详细说。重点先聊提问技巧——这真的是关键,同样一个工具,会提问的人能挖出宝藏,不会提问的可能只得到一堆没用的信息。
把大问题拆成小问题,明确重点
刚开始用AI写论文时,我也犯过“大而空”的毛病。比如有次我想研究机器学习入门,直接问“怎么学机器学习”,结果AI给了我一长串从数学基础到编程工具的笼统建议,根本不知道从哪下手。后来我学聪明了,把问题拆成具体的小问题:“零基础学机器学习,Python得先掌握哪些模块?”“Kaggle上有哪些适合新手的经典竞赛案例?”这样问下来,AI的回答立刻具体了——会告诉我优先学numpy、pandas这些数据处理库,推荐房价预测、泰坦尼克号生存预测这些入门竞赛。
总结下来,复杂问题别想着一次性解决,拆成3-5个递进的小问题更有效。比如想研究预训练模型,先问“NLP领域常用的预训练模型有哪些”,再问“这些模型在文本分类任务中的表现差异”,最后问“怎么优化某个模型的小样本泛化能力”,一步步逼近核心。
给AI“画地图”,说清楚背景和要求
AI不像人能联想上下文,你得把背景信息说清楚,它才能精准定位。我写NLP方向的硕士论文时,刚开始直接问“预训练模型的研究进展”,结果AI给了我从2018年BERT到现在的各种模型,信息太杂。后来我改了问法:“我在写NLP方向的硕士论文,需要近五年《自然语言工程》《计算语言学》这些顶刊里,关于预训练模型优化的研究进展。”这时候AI的回答明显更聚焦,还会帮我整理出关键模型的改进点和实验数据。
另外,最好把想要的输出形式也说清楚。比如我需要对比几个模型的性能,直接说“用表格对比BERT、GPT、RoBERTa在文本分类任务中的性能”,AI就会生成结构清晰的表格,而不是大段文字。写论文最烦格式乱,提前说清楚能省不少事。
用专业词“对暗号”,举例子更易懂
学术写作里,专业术语就是和AI沟通的“密码”。我之前问“怎么用计算机视觉模型做分类”,AI给了我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,可我实际需要的是调参技巧。后来我换了问法:“在ImageNet数据集上,用ResNet-50做图像分类,怎么调整超参数能提升小样本泛化能力?”这时候AI就会具体讲学习率、批量大小、正则化参数的调整策略,甚至给出推荐的数值范围。
举例子也很重要。比如我想找NLP新手的实战案例,直接说“类似Kaggle房价预测的项目,有没有适合情感分析的新手案例?”AI就会推荐IMDB影评情感分析这种经典项目,还会附上数据来源和基础代码框架。比起“推荐NLP实战案例”,这种问法能得到更贴合需求的答案。
像剥洋葱一样追问,细节越挖越透
写论文经常遇到复杂任务,比如选深度学习框架。我第一次问“PyTorch和TensorFlow哪个好”,AI给了优缺点对比,但不够深入。后来我分阶段问:先问“初学者选PyTorch还是TensorFlow”,得到基础信息后,再追问“用PyTorch搭CNN模型,数据预处理(如图像归一化、数据增强)具体怎么做?”最后再问“训练时遇到过拟合问题怎么解决?”这样一层层问下来,从框架选择到具体操作再到问题解决,整个流程都覆盖了。
这种“总-分-细”的提问方式特别适合写论文,尤其是方法论部分。先有整体思路,再抠细节,能避免信息碎片化,写出来的内容逻辑也更连贯。
把限制条件说清楚,结果更实用
写论文总受时间、资源限制,这些信息得告诉AI。比如我之前要在一周内用Python完成手写数字识别项目,直接问“怎么用Python做手写数字识别”,AI给了从数据加载到模型训练的全套流程,但没考虑时间限制。后来我改问:“一周内完成手写数字识别项目,应该优先用哪些轻量级库(比如scikit-learn)?数据量控制在多少合适?”AI就会推荐用scikit-learn的SVM模型,因为训练速度快,还会建议用MNIST的子集(比如1000张图片),既能完成项目又不会超时。
场景也很重要。比如研究关税政策应对策略,得说清楚“针对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的关税政策”,AI才会结合具体事件找文献,而不是泛泛谈关税理论。
覆盖论文全流程的实用提示词
用了这么久,我整理了一套覆盖论文各阶段的提示词,亲测好用,分享给大家:
找研究方向
- 想挖创新点:“在[具体领域](比如新能源材料),[目标主题](比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)有哪些新的应用场景?”
- 定博士选题:“给[主题](比如脑机接口)的博士课题,想3个有理论深度又能落地的方向。”
- 找文献空白:“分析[主题](比如量子计算算法)的研究空白,结合近三年NeurIPS、ICML这些顶会的文献统计。”
改内容润色
- 调学术语言:“把这段文字改成SSCI期刊要求的学术语言,保持原意,别用太多被动句:[待改段落]。”
- 查语法错误:“看看这段文字有哪些语法问题(主谓不一致、时态乱之类的),给3个关键修改建议:[待查段落]。”
- 优化摘要逻辑:“帮[主题](比如气候变化经济学)的摘要理理逻辑,重点让研究问题、方法、结论更连贯:[原摘要]。”
总结提炼内容
- 压缩文献综述:“把3000字的文献综述压缩到500字,保留核心问题、方法和争议点:[原文]。”
- 抓关键发现:“用项目符号列出这段的关键发现(要有数据和理论创新):[原文]。”
- 通俗解释技术:“用普通人能懂的话解释这段技术内容(给非专业读者看):[技术段落]。”
写论文各模块
- 起标题关键词:“根据这段摘要,生成5个JCR一区期刊风格的标题(包含核心变量和研究方法):[摘要]。”
- 写文献综述:“对[主题](比如生成式AI伦理)做系统综述,涵盖近五年Nature Human Behaviour等顶刊的核心观点,标注文献来源(要验证真实性)。”
- 设计方法论:“给[研究主题](比如用户隐私保护算法)设计定量研究方案,说清楚数据来源(公开数据库)、变量怎么定义、用什么统计方法(比如结构方程模型)。”
计划和展示
- 定研究计划:“给[主题](比如乡村振兴案例研究)做3个月计划,细化到每周任务(第一周做文献综述,第二周设计田野调查)。”
- 准备汇报结论:“把研究发现变成3条适合学术会议汇报的核心结论(带数据和理论贡献):[研究结果]。”
让文字更“人味”
AI写的文字容易太机械,我常用这几个方法调整:
- 把“首先、其次”换成“值得注意的是”“进一步来看”;
- 用“本文的目的是探讨……”代替“本文旨在探讨……”;
- 学学术大师的句式,比如“基于XX理论,结合XX数据,本研究发现……”。
68爱写和易笔AI,用着最顺手
用了这么多工具,68爱写和易笔AI真的让我眼前一亮。68爱写是针对论文全流程设计的,从生成大纲到润色再到格式校对,一条龙服务。它的“学术术语库”覆盖了120多个学科,写化学论文时能自动识别“催化剂活性位点”这种专业词,调整表述更精准;写社会学论文时,又能把“社会资本”的定义解释得符合学科规范。
易笔AI的“去AI化”功能特别强。我之前用其他工具生成的段落,读起来总有种“机器感”,易笔AI能调整句式节奏,把“本文分析了……本文探讨了……”改成“本文重点分析了……进一步探讨了……”,读起来更像人写的。而且它模拟人类写作习惯很到位,生成的内容自然度比其他工具高不少。
这两个工具还有个好处,支持导入自己整理的提示词库。我把前面说的那些提示词存进去,写论文时直接调用,省得每次都重新输入。和其他工具搭配用,效率能翻一倍。
说实话,用AI写论文不是偷懒,而是把时间花在刀刃上——核心创新点需要自己琢磨,那些查文献、理框架、改格式的活,交给AI更高效。关键是得会提问,会用提示词,再配上68爱写、易笔AI这种专业工具,写论文真没那么难。
最后提醒一句,工具是辅助,自己的学术积累才是根本。多实践多总结,慢慢就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使用方法了。